縱觀整個茶文化的發(fā)展史,很顯然,茶飲的至高境界講究一個“精”,通俗的講就是人們追求的精神飲品,喝起來不能草草了之,而應(yīng)具備超越日常的精細、審美、儀式感和冥想,下面我們來說說傳統(tǒng)茶飲是如何演變的。
早在唐朝時期,陸羽就結(jié)合自身經(jīng)歷匯總出了以顧渚紫筍茶為代表的優(yōu)秀茶種,系統(tǒng)總結(jié)了唐代及之前的茶事,撰寫了名垂千古的《茶經(jīng)》,還對煎茶的技巧做了詳細描述。把茶從傳統(tǒng)的藥、食煮之中剝離出來,視茶療為單獨的一門的學(xué)科,文化層次較之其他更高,因為茶的韻味十足,而且閑談之余飲用較為適合。
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里說:“至若救渴,飲之以漿?!逼湟馐牵喝糁粸榻饪剩劝组_水就可以滿足了。若是清醒頭腦,避免瞌睡,神情愉悅,就該飲之以茶了?!恫杞?jīng)》在開篇就強調(diào)“為飲最宜精”,可謂微言大義。也就是說,不是所有的茶都有益于身體健康,也不可以無所顧忌的暢飲。
從茶葉的成分了解到,其中的生物堿偏寒,尤其是陰山坡谷的茶葉,光照少,并非較“精”的茶葉,不宜過多飲用,由此可見,選好茶也是一門學(xué)問。不論是古代還是現(xiàn)代,農(nóng)殘、化肥、催生劑的刺激都會降低茶的品質(zhì),樹立正確的茶飲觀念,秉承“喝好茶、少喝茶、喝淡茶”才是核心。
熟知《茶經(jīng)》的朋友都知道,陸羽一直追求的“精”茶,只做到日常認知遠遠不夠,還要做到造得精、煎得精、品得精,持恭敬心,戒驕戒躁,還得克服九種苦難,即“一曰造,二曰別,三曰器,四曰火,五曰水,六曰炙,七曰末,八曰煮,九曰飲。”這樣才算得上是悟到了飲茶的妙處。
總結(jié)以上內(nèi)容,我們了解到了飲茶頗具講究,而非單純的泡之即飲。生活追求細致,飲茶也不例外。